参观梁家河的感悟 |
分类:生活随笔 时间:(2020-10-23 08:57) 点击:195 |
参观梁家河的感悟 ————陈东林律师 金秋9月,有幸跟随律师行业党委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参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梁家河村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藉藉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当时该村不通公路也不通电,人们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延川县落户插队。知识青年们搭乘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距离延安80公里左右的延川县,最后,到了文安驿镇。公社已把名单提前分好,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 习近平同志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入了党,并被推选为村支书。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在村里挖水井、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种蔬菜、架通电线为村民改善生活。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铺、铁业社、代销店(代理小商店)。从习近平为村里办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其中“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在当今的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在参观梁家河村史馆时尤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习总书记的“过四关”,“ 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糙的杂粮,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我挣六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十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思想关,这时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但诚相待。”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我们所要学习的正是习总书记那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的精神,我想这也正是我心中的梁家河精神。 要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延安精神的实质和核心。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插队时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任,重活累活抢着干,离开以后还时刻关心着老乡们的疾苦,自己掏钱给村民看病,节日给村民们送来生活用品和礼品。位居高官还记挂看村民,给村民们回信。看了习总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原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有没有倾入直感情。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让我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北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我们要像习总书记当年一样,把延安精神贯到实际工作中去。
该文章已同步到:
|